2010年10月6日 星期三

作業三

在看完Slava Gerovitch教授對計算史這門課的作業規定後,我個人認為,有絕大部份的規定,其實是做為學生,應該要有的本份。課堂上,老師有提及一個簡單的不同點,美國他們有13(不含最後一週)的課程,相較於輔大少了整整5週課,但我們真的有學得比較好嗎?週數少的就代表學不好嗎?「質與量」這個問題,不僅僅在學習上,出了社會也是重要的課題,質與量如何達到完美的平衡點,值得我們好好省思。
這些作業的規定,看得出這位教授鼓勵學生有自己的想法,自己去尋求問題的答案。正所謂:「盡信書不如無書」,所以要自己提出懷疑,勇於挑戰!就像是牛頓問:「蘋果為什麼會掉下來?」; 愛迪生問:「母雞為什麼孵蛋?」,只有自己認真地思考、發現問題所在、自行尋求解答、找出答案,學到的東西才是屬於自己的。亞洲的學生大部分都單方向的學習,課堂老師說什麼,就「對對對,老師說的一點也沒錯」的照單全收,很少學生會對老師提出質疑,總是把老師的話就奉為「聖旨」。在規定裡面,Slava Gerovitch教授用了 provocative這個字彙, 原意是挑釁的,目的是要鼓勵學生:「即使你不知道問題的答案,勇於提出問題與挑戰,讓大家都能腦力激盪,才能活化更多元更豐富的想法」。所以,對於文章內容,應該要提出自己的立場、立論與看法。
無論是看書或是讀書,不太可能在看完之後,沒有任何一點自己的心得與想法。應該要適時提出自己的想法,「為什麼不同意?」、「應該怎樣做才是對的?」,就文章中可以深入探討的點,做更深入的研究與分析。以期末報告題材的挑選為例,Slava Gerovitch教授也鼓勵學生能挑選一些具有爭議性,或是尚未有定論的題材,畢竟學習的意義,不是盲目的相信你看到的,別人告訴你的。「多一點思考,多一個提問。你可以學到更多書本沒告訴你的知識!」。另外,也可以搜尋文獻、引經據典,就文章內容提出更強力的佐證, 或是就自己有疑議的地方,搜尋文獻來支持自己的想法予以反駁。學習要有多元的創造力與豐富的想像力!
在作業的內容與架構上的規定,就如同第一段所提的,應該是身為一個學生,該有的本份。但是說的總是比做的容易,內容要具體不要空泛,這是訓練我們寫報告的能力,不僅要抓得到重點,還要讓讀的人看得懂。至於整體的架構:標題、介紹、背景、文獻搜尋、分析、結論,以及參考文獻,這是做一個嚴謹研究的基本架構,也有點像一般企業所謂的「企劃案」。那至於繳交作業前,必須重新檢查一遍、準時繳交作業,這些就沒什麼好說的了,這是做為學生應盡的義務。但我個人覺得,這位教授在繳交後才分享大家的作業內容,目的是為了防止抄襲,感覺有點的不必要,並不是說分享不重要,而是如果學生擺明了要抄襲了,還會管是不是繳交作業前抄,還是繳交作業後抄嗎?不過分享的概念,是一個不錯的出發點,所謂「三人行必有我師」,每個想法都有值得去學習思考的地方。
最後,在學習的「質與量」的平衡上,雖然我自稱選課都會衡量負荷量,但是實際上,到頭來雖然帳面看起來學分不多,但是真正學習到的又有多少?常常就「囫圇吞棗」的唸了過去,幾乎沒有真正的認真思考過、尋找過問題的答案。學習真正的意涵是什麼?值得我深深地去省思這個課題。

沒有留言: